来安县城变迁记
来安,古称建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将天下分为二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九江郡治寿春领十五县,建阳县为其一。县城在“州东四十里,今县南三十里水口镇东城埂”。(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
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东晋时在今县城东一里侨置顿丘郡,后废郡为顿丘县,属雍州秦郡。
南北朝时期,先属豫州秦郡,后属南兖州广陵郡,再属徐州新昌郡,称顿丘县,移顿丘县治于新昌城(今安徽滁州市区),为新昌郡治。后析顿丘县置高塘郡,后废高塘郡为高塘县,治在今半塔镇。
隋初,高塘县并入顿丘县,改称新昌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属滁州。景龙三年(709年),析清流县置永阳县“永阳旧治在今县城北二里许瓦砾岗上,霄宫桥水绕其下,其势高敞”。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以城东二里来安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时间应在943-945年间。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来安省入清流县,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置来安县,县治在大雍(用)镇,即今之新安镇。乾道中期废县为镇。”昔罹兵燼,莽为盗区,小民未蘇生养休息,户仅百,时议谓不足置县,遂改为镇”。(元钦州路教授汪景恬《修署记》)淳熙二年(1175),复置来安县。有土城三里。
来安因其地理位置,饱经战争之祸。“邑宰相继听讼于数椽之下,栋桡可虞”。意思是**房屋面积狭小,屋梁脆弱,令人担心。元泰定元年(1324),达鲁花赤马合谋砂、县尹郭让建厅事、仪门、谯楼 “马合谋砂将仕来治斯邑,规恢远之图,捐奉修署,民皆欢赴斯役,逾月宏观一新”。明成化四年,知县赵礼复筑土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魏大用始造砖城。高二丈,周九百三十二丈,六门皆有楼,东门宾旸,西门庆成,南门迎薰,北门拱極,小南门崇文,小西门耀武。《周志》:来有城池,自嘉靖三十五年始。比时倭寇为警,吾民足赖以安甚矣,城池之为利大也。隆庆间拆西门楼,万历间拆南门楼、小西门楼,各窝铺俱废。旧志:时惑堪舆之说 ,既无吉应,徒失壮丽之观。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周之冕次第增修。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吴志高疏浚护城河,广五丈深三丈。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周家柱罚锾(罚金)修城。二十三年(1684),知县乔嵩罚锾修城。《滁州续志》:康熙十九年,淫雨倾城百余丈 ,邑令乔嵩次第修筑。旧志:雍正二年,邑人信堪舆说,开文明门,嗣后终无吉应,今已塞,故不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李文勋领帑重修,周千丈有奇,高一丈四尺八寸,厚四尺六寸。宁国府督粮通判彭旭初监修。五十六年,知县邝永锴补修城东南隅。道光元年,知县杨炘倡捐补修小南门,建文星阁。四年,知县符鸿裒捐理各门楼橹 ,改小南门曰兴文门。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补修北门、湾陡门,又谕邑孝廉马锦云捐修东南隅十余丈。清末明初,城墙失修,逐渐毁坏。1938年,为防止日军盘踞县城,国民政府县长王毓英下令拆除城墙。
新中国建立后,县城更名为新安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安县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来安论坛APP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来安论坛APP联系删除!
登录来安论坛客户端,分享美好心情
20人点赞
阅读全文  

阅读 10800   评论 27

精选留言
写留言
精彩推荐
打开来安论坛,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提示信息

Ps:啊哦~只能在客户端里面玩哦~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