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正德 于 2022-3-14 14:59 编辑 《联律通则》解读(一)
《联律通则》解读
引 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从起源上说,楹联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秀成份,逐步形成了与诗、词、曲、赋等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它是一种矛盾均衡的对称文学,绝不是律诗和骈文的“附庸”。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是后人对于前代联家在创作实践中所遵守的对联基本形式要求的归纳和总结。因为对联脱胎于律诗和骈文,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各类文体的形式元素,所以对联的形式要求有所差异;因为对联是缘于民俗而产生,一直在民间文学和主流文学夹缝中生存,作者队伍庞杂,各人所遵循的格律形式规范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没有形成类似格律诗词“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那样严格的格律规定。但对联文体存在基本的形式规范,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与各种文体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辅助)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既然有创作,既然有流传,就会有人总结一些“联律”,肯定也有一些所谓的规则,只不过未能像今天以某种名义统一印发而已。联律要解决的是对联的共性的问题。既然有对联,就有其共同的规则。古人写对联,就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些共性。现在楹联界将这些共性总结了出来,就形成了联律(联律通则)。
第二条: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果按下文所述的“联律基本要求”,将有相当数量的前人联作被驱逐出“楹联”之列。简单举几例:
1、纪昀的: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句中平仄失替)
2、阮元的: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句中平仄失替)
3、林则徐的: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句中平仄失替)
4、乾隆三希堂的: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句中平仄失替)
5、湖南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联末上平下仄)
第三条: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上联是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上联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是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下联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楹联的**是对立统一。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汉字的造字法就是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形音合壁、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人类重视文字的对称和均衡,当是楹联的原始发端。形要上下对称,音要平仄对立,义要词句对偶,构成了均衡、和谐、优美的对称法则。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楹联艺术方面的体现。
“阴阳观”、“有无论”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产生了对偶、对仗、对称、均衡的观念,这就为楹联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影响和促进着对偶句式不断改进和发展,使之终于演变成了严谨的、格律化的、社会化的独立文体--楹联。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格的原则。
第四条:《联律通则》具有普遍的规定性。
“中国楹联学会”是目前联界最高层次的半官方权威机构,由“学会”颁发《联律通则》(以下简称《联律》),这是楹联艺术发展史上一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起到了为楹联艺术“正芳名,定地位,整规矩”的作用,其意义非常重大!
总之,“引言”部分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为楹联艺术正名、定体裁。重点强调“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二是总结了楹联的基本特征,即“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如果给楹联下定义,这八个字是至关重要绝对不可遗漏的。三是交代了《联律》出台的经过。